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

新聞觀察-「被動推廣」還是「主動宣揚」?

2013年,在暫時離開從事8年的身心靈產業,
重回高競爭、高誘惑,每天面對厚黑的「人性光輝」的世俗職場修煉前,
我和長期服務於財金產業的太座大人,
曾對於身心靈產業的推廣,有一些討論。

她一直認為,我應該多利用包裝行銷,針對一般企業團體的需求去設計課程和產品配套,多一些主動推廣。因為觀念是好的,又能增加收入,何樂而不為?

我不能說她的想法不對,因為這是普遍而合理的邏輯。
我只是認為,這並不適合我要做的事。

為什麼?
因為身心靈產業-或者具體的說-是引導人們探求靈性(spiritual)的產業,
適合所有人,但並不盡然適合每個人。

適合所有人,是因為,
人類身為靈性的存在,
總會有探索自身生命意義的需求,
不論在什麼時候、什麼機緣,
總會有那樣的時刻。

但不盡然適合每個人,
因為每各個體累生累世的因果,
以及我們和這個大千世界、宇宙、以至多次元之間的複雜關係,
對多數人來說是難以窺知其全貌的,
不論皈依再多大師、學過再多法門、拿過再多認證,
最終仍然只能依個人走過的人生,
去領悟自己的「道」。
因此,「修行」是非常個人化的事。
我們提供的身心靈服務,
固然可以讓人對生命有一些不同的理解,
但也可能只是滿足某些人的好奇心而已。
「悟」不必然需要透過身心靈所謂的「覺醒」;
所謂的「覺醒者」也未必是真「悟」。
一切是看你個人的機緣。

我就在這裡,
有網站找得到我,
有部落格和FB可以聯絡到我,
有無數接受過我們服務的客戶、朋友們會推薦我,
在這產業中,我不是唯一、也不會是最完整或最正確的,
但若機緣具足,
我們自然會有聯繫,
所以,為什麼我需要主動針對一般企業團體的需求去設計課程和產品配套?
世界各地的靈性產業工作者中,
因為開始走入既有商業模式,
而開始導致能量的不純淨以及工作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
(至於現行各種宗教以各式媒體活動大肆宣揚者,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,以後有空再聊)

基本上,
靈性觀念的傳遞,包含商品和課程,
是不能被販賣的,尤其是以現有的商業型態。
只是因應快速覺醒的時代以及社會形態演變,
出於對產品創造者的感恩與能量交換概念,
才開始有這樣型態的工作。

所以,
用現行商業思維,來經營靈性產業,
最終結果將不是走偏就是失敗。
用(非傳統宗教意涵)的靈性思維來經營商業,
才會是有可能化解當前人類問題的模式。

這個邏輯,
不只用在身心靈產業如此,
套用在一切立意良善的活動、服務、理念、政策皆然。

回頭看看這幾年的新聞,
有多少立意良善的理念、活動、服務、政策,
因為走入傳統、舊式的推廣模式而變調?
基本的癥結在此:
一個大範圍的主動推廣多半包含:
1、立意良善的理念發想(特質:錢少、權小、影響力小、想法新、利他)

2、贊助推廣者(特質:有錢或有權或有影響力,或以上皆有、守舊、利己)
+
3、不明就裡的參與者(尤其是被動員的)
(當然有例外,但大致不脫此模式)
這樣我相信誰都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,
當你為了大量推廣而找上通常認知不甚相同的金主協助,
理念本身的焦點被削弱就是必然的。

不要誤會喔,
我不是說辦活動不好。
辦大型活動讓各界關注問題或理念,是很好的。
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途、自己的機緣,
有人看到受到感動而參加,那很好;
看到受到感動但不想參加,事後默默捐款贊助,也很好;
看到也受到感動,但認為想參與其他活動,也OK;
看到覺得事不關己,想必有其他原因,也可以;
看到覺得很假掰,覺得無聊,但也不會去現場鬧,也是一種個人選擇,OK。
但被通知有活動,而且被動員參加(不論是威脅或利誘),都不是很恰當的。
(當然會被動員也是一種機緣,但對主辦者來說,能量上的純正度大大打折,連帶也會影響結果。)

最後,來自我檢視一下:
信任「大型機構會錙銖必較的充分利用捐助資源」的,請舉手!
對這類活動的真正功效已不抱期望、覺得事不關己的,請舉手!
想去現場認識政商名流、發展人脈的,請舉手!
好。所以問題不是你搞多大來獲得重視,
而是人們是否信任,真的有解決的機制?或者說,是否有人真的可以落實執行?
如何重建信任?這才應該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。


新聞網址:
去過飢餓三十活動現場,才知道好多人只是把它當成一場吃到飽前的嘗鮮聚會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